智者回答:“不幸终究会过去,没有任何人说过,不幸会一直停留而不离去。”
7月27日,展览“板象:王绮彪的一万八千天”隆重揭幕。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担任学术支持,杨飞云、朱春林担任学术主持,红梅担纲策展。
展览呈现了王绮彪自2014年至今10年间的“板象”艺术的整体面貌,根据目前他在语言、媒材乃至观念的突破,分为三个学术版块,共展出130件套作品。
在展览开幕式上,中国油画院院长朱春林在致辞时谈道,王绮彪的作品完全颠覆了他对版画的印象,它们突破了传统版画的形式,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和超越性。王绮彪用雕、剔、刻、凿等手段,传递的是对永恒精神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
在朱春林看来,自然的、非功利性的、善良、淳朴的美是人类底层的美,为了呈现它们,需要艺术家倾注最优秀的情感。朱春林说,展览的题目“王绮彪的一万八千天”,意味着王绮彪先生已到了知天命之年,“我觉得在他过往的岁月当中,是具有纯粹的心灵品质的一位学者、艺术家,他在作品中倾注的是他最纯粹的、最优秀的情感”。
“人类所有的艺术高峰都是情感、思想最纯粹的战线,古今中外,最伟大的艺术都是因为情感的纯粹性。我们的现实世界、我们的心灵或许有很多的匮乏,在我们的视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贫瘠,这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烦恼,也会给我们带来痛苦。痛苦会引导我们去追寻信仰,但这信仰未必是宗教,而是我们对艺术、对文化、对美的一种深刻的觉察。”朱春林说。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导,中央美院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副主任红梅在致辞时谈道,此次展览基于自己对王绮彪艺术历时三年近1000天的阶段性研究,分为王绮彪的“刻·板”世界、王绮彪的“墨·板”世界、王绮彪的“板象”艺术三个单元。
“王绮彪是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培养出来的优秀艺术家,他在央美研究生期间追随王华祥老师深入研究自丢勒以来的中外木刻版画艺术。我们知道,传统木刻版画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核心在刀法刻痕,这是木刻版画转印后有没有‘版味’的关键所在。而王绮彪却放弃了印版环节,从而使刀法刻痕从传统的创作过程变为独立的创作语言。他像考古挖掘一样用刀将5毫米的五合板一层层掀开,刻刀在板材上所形成的刻痕、凿痕、雕痕、掘痕、掀痕,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浩瀚宇宙。这个瑰丽世界里王绮彪一墨未着,也一色未着。”红梅说。王绮彪的“刻·板”世界这一单元展示的正是这些有刀无墨的实验性创作。
与之相对应的,王绮彪的“墨·板”世界单元则是有墨无刀大胆尝试,在这些作品中,王绮彪一刀未动,他改变了油墨和木板的传统功能,油墨成了他的“板象艺术”唯一使用的“色彩”。红梅说:“他将沾满油墨的滚轴变成沾满‘色彩’的‘画笔’,在木质板材表面滚动,使油墨在板材上呈现出水墨大写意神韵,却又极富油画般的厚重感和塑造性;他通过油墨渗向木纹肌理产生的板材纤维筋络的偾张,以及板材自身丰富错落的天然木色,形成酷似中国古代帛画的面貌,产生深沉感和神秘性、距离感和深邃性,营造出一种陌生又熟悉的奇异空间。”
王绮彪的“墨·板”世界,“刻·板”世界共同组成了策展人红梅为他命名的“板象”艺术。红梅认为,王绮彪的“板象”艺术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性和超越性,“看王绮彪的作品,就像不同的人观赏同一处大自然的风景,可以说,千人千面是王绮彪‘板象艺术’丰富内涵的外在显现,而‘中国的’‘国际的’‘基于版画但并不是版画’,构成王绮彪‘板象艺术’的鲜明特征和独特历史贡献”。
艺术家王绮彪则在致辞时感叹:“整个布展呈现的艺术效果,让我感觉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是我创作的作品,但是在策展的编排和呈现中,又是新的创作!”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王绮彪说:“这次展览比较详细地展出了我这十年来不同阶段的思考,比如单纯地刻,单纯地滚动油墨,和刻、滚动油墨交织一起,它们所揭开和呈现的世界,让我从日常的观察中,看到了一些宇宙的秘密,它混沌又清晰,混沌的是,我刚想对它进行准确描述的时候,变化又时刻进行,所谓的‘准确’只能是‘刹那’,同时我在创作中,意识到‘消失’与‘创作’是平行进行。”
伴随展览开幕,王绮彪自述《不定与笃定:我的一万八千天》也一并出版,当中记述了从王绮彪出生到50岁的生命历程。他说:“每每看到自己在困境中的无奈、坚守和突破,所有的磨难,更多地转化在艺术创作中,在里面,我看到神性和人性。”
开幕式结束后,王绮彪的“板象”艺术研讨会于当日举行,业界专家围绕王绮彪的创作展开热烈讨论。研讨会主持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副院长常磊主持。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15日。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高杠杆股票